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系统推荐的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6月25日起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集中公示宣传。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确认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名,其中:
助人为乐类60名
见义勇为类60名
诚实守信类56名
敬业奉献类65名
孝老爱亲类62名
今天名候选人名单已全部发布,再添5名广东候选人:廖聪济(诚实守信类,编号号),王磊(敬业奉献类,编号号),陆建新(敬业奉献类,号),林鸣(敬业奉献类,号),吴汉杰(孝老爱亲类,号)。连同昨日公示的两名候选人黄桂祥、冯计编,(《我省黄桂祥、冯计编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我省共7人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
↓↓↓
廖聪济
廖聪济,男,汉族,年8月生,广东省乐昌市梅花镇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管理员。
为了红军的一个嘱托,因为祖父的一句承诺,廖聪济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烈士忠骨。直到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廖家三代人孤守红军墓数十载的故事才进入公众视野,“青山埋忠烈,廖家守诺言”的感人故事成为当地佳话。
年2月2日,红七军进入梅花墟(现广东省乐昌市梅花镇)后,遭到国民党军的包围,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史称“血战梅花”。第二天,廖家突然来了3名年轻的红军,其中一人身受重伤。祖父廖文成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不顾自身安危,迅速将这3名红军在自己家里安顿下来。大山里缺医少药,受重伤的军官不到半个月便牺牲了,另外2名红军战士在出发寻找部队前告诉廖文成,牺牲的军官真名叫李谦,年仅22岁,是红七军在梅花一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并写下一张字条,恳请廖文成帮忙看护好李谦的遗骨,待到革命胜利后再来找他。
受红军托付,廖文成将李谦的遗体掩埋在自家屋旁。由于怕暴露,不敢刻碑文,对外则称是自家的祖坟,他每年怀着敬意为李谦烈士扫墓。从童年开始,父亲廖更新就带着廖聪济和家人祭拜李谦烈士,并经常跟他讲述当年祖父廖文成为李谦烈士疗伤的经过。
年,廖聪济毅然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回到深山照顾年迈父母,同时也接过照看李谦烈士墓的重任。年,文物部门在普查中确证了李谦烈士墓的所在地,红七军20师师长李谦带军“血战梅花”的历史被颂扬开来,廖家三代人孤守红军墓数十载的故事也才被人熟知。
年12月,李谦烈士的遗骸被迁葬入乐昌市梅花镇新建的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廖聪济一家被安排迁出深山,廖聪济成为了纪念园的管理员,继续守护着烈士墓。他还当起义务“红色讲解员”,向前来祭奠烈士和参观纪念园的各界人士讲解叙述烈士英勇战斗的故事。
廖聪济说,“我们廖家三代为红军李谦烈士守墓,我觉得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红军那时候这么艰难都过来了,我更要传承红军精神,不畏艰难,继续守护。如果我儿子将来愿意,我希望他能接我的班,把这个岗继续站下去。”
廖聪济入选“广东好人”。
王磊,男,汉族,年4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
王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从医20多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原创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是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创新者。
20多年从业生涯,王磊诊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人。
他创立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很多病人都是慕名而来,在这里重获健康新生。他坚持“医者仁心”,秉持以病患为先的诊疗理念,想办法为病患分忧。他曾经为一位病患准备6套手术方案,成功帮他摆脱长达3年多的病痛折磨。王磊和他的老师等人通过大量研究,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角度出发,在结直肠肿瘤治疗领域成功建立一个标准、两项技术和一个方案。
王磊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原创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有效推动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技术发展。为有效预防和治疗放射性损伤,王磊和汪建平团队不断探索创新,成功设计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去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打开直肠癌诊疗新篇章。他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展相关合作,与结直肠外科专业世界领先的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王磊参与主持广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牵头启动与广东省62医院胃肠诊疗服务的全面帮扶,创建了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在繁重临床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讲授外科学、诊断学、分子医学课程,共培养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
年初,王磊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术后不到两个月就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一年多时间里,看诊近名患者,参与上台手术治疗患者近位,牵头制定发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年)》。他说: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
王磊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建新
陆建新,男,汉族,年7月生,中共党员,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
37年来,陆建新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施工行业最前线,从最基层的测量员一步一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参与承建国内7幢百层高楼中的4幢,带领团队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誉为“中国楼王”。
陆建新凭借高超业务能力,屡屡刷新“中国高度”。年,陆建新18岁,在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从事施工测量,从此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不解之缘。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从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创造了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深圳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广州西塔“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新纪录。年,建设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时,他创新测量方法,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该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
陆建新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断破解技术难题,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他主持研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超高层复杂体系巨型钢结构安装成套技术”等11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专利达余项,参与完成的成果获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他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减少1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余万元。该方法在全国多个项目推广应用,获得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陆建新勤奋敬业,甘于奉献。他始终扎根在条件艰苦的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测量长达14年,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即便在职位升迁后,仍坚持在施工现场工作。他在工程质量上严抓细抠、精心打造,用毫米的刻度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甘为人梯,无私传授知识经验,培养出40多位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一大批昔日的徒弟、同事成长为中建钢构的业务骨干。他舍弃安逸,多次婉拒其他企业的高薪聘请。
陆建新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林鸣
林鸣,男,汉族,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林鸣长期从事桥梁、隧道、海洋工程等技术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主持完成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攻克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推动我国岛隧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被誉为“定海神针”。
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林鸣先后主持完成润扬大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工程,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难关,自主研发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数百项专利,成功攻克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创造当年动工当年成岛、一年安装10节沉管的中国速度、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建成世界唯一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等诸多世界工程奇迹,开创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推动我国岛隧工程建设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永远冲锋在前。林鸣的奉献精神和担当品格,早已成为团队的一面旗帜。年,林鸣负责建设润扬大桥。因工程需要,必须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如土堤稍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望而却步时,熟谙情况的林鸣拿起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们一起施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从此,他就有了“定海神针”的美誉。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的拼搏担当更是有口皆碑。年,第八节沉管安装准备关键时期,林鸣因过度劳累鼻腔大量喷血,4天内进行两次全麻手术。术后第七天,他毅然回到安装船上指挥作战,直到安装成功才下船复查。
精益求精,严于管理带出精干队伍。林鸣对于建设团队既“严”又“细”,“严”到“严苛”,“细”到近乎“吹毛求疵”。多年来,林鸣运用“望闻问切”式独特管理方法,带出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团队,以整洁的场地、清洁的设备、精益求精的工作规范,体现着高质集约的施工水平,展示出中国交通建设铁军的精气神。
林鸣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吴汉杰
吴汉杰,女,汉族,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
结婚20多年来,吴汉杰悉心照料家中患癌老人,相夫教子,关心帮助患癫痫病的兄长及其家人,让执行维和任务的丈夫无后顾之忧,深受邻里好评。
年,吴汉杰的父亲罹患膀胱癌。她一直鼓励父亲与病魔抗争,自己省吃俭用,想尽一切办法为父亲治病,定期为父亲送上药品、营养保健品。在她不懈努力下,医院作出的活不过8年的诊断。年,母亲查出患乳腺癌,她又耐心细致照顾母亲,直到母亲病逝。她关心帮助从小患有癫痫的哥哥,帮他找对象、买房子,还长年照顾哥哥3个孩子的学习生活。
年,公公查出患结肠癌。她考虑到丈夫兄弟姐妹家庭负担重,主动把公公婆婆接到广州一起居住。她承担着公公日常住院检查、换药、陪护、洗衣、送饭的重担,坚持了多个日日夜夜,直至公公离世。年,婆婆又查出患有肝癌。老人不愿拖累家人,曾一度拒绝治疗。吴汉杰主动承担全部手术费用,耐心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配合治疗,身体日渐好转。年3月,婆婆皮肤患严重真菌感染,吴汉杰坚持每天按照医嘱,为婆婆熬中药、洗澡、搽药。近两年,80多岁的婆婆非常思念韶关老家,吴汉杰不管工作多忙,每个周末都尽可能带婆婆回老家看看。婆婆逢人便夸“,儿媳跟亲生女儿一样,是贴身暖心的小棉袄”。
吴汉杰的工作繁忙且出差任务多。但无论工作再忙再辛苦,她都不忘每天给家人打电话嘘寒问暖,利用周末、节假日照顾老人。年,吴汉杰的丈夫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她日夜牵挂丈夫安危,无条件支持丈夫,尽心尽力把家庭照顾好,消除丈夫的后顾之忧。
吴汉杰荣获“全国好警嫂”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
6月25日、26日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登全部候选人的照片、基本情况和事迹简介。
6月25日至7月24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展播候选人广播节目。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展播候选人电视专题片。
?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展示候选人事迹。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公布联系方式(电子邮箱:qgddmfpx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nteecseating.com/zcysszl/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