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肿瘤患者急剧增多,化疗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但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认识化疗不良反应并正确予以处理,是保证肿瘤化疗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No.1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减少症是化疗的常见剂量限制性副作用,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导致增殖的造血前体细胞活性破坏,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出现威胁生命的出血和感染的发生。
1.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最常见的是粒细胞缺乏,当机体接受化疗药物后,以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数量会呈进行性下降,粒细胞的半衰期为8~12h,因而骨髓抑制最先表现为粒细胞下降,不同药物发生粒细胞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较常见的药物如:紫杉醇、卡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长春瑞滨、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阿霉素、氟尿嘧啶、吉西他滨等。
表1.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WHO)
处理:
对于I度和II度粒细胞减少(如表1),可暂时观察。对于III度和IV度粒细胞减少,必须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方法:推荐剂量为2-5μg/(kg·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直至正常。短效G-CSF(短效升白针)应每天足量注射,在中性粒细胞度过低点并恢复正常时停药;长效G-CSF(长效升白针)一个化疗疗程只需注射一次,提高患者依从性,适合预防使用。对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目标是预防感染性并发症并尽早发现感染。患者需要保护性隔离以防止感染。
1.2贫血
肿瘤患者贫血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失血,缺乏营养储备,骨髓浸润和细胞毒性药物的直接作用。根据WHO标准(如表1)I至IV度分别为轻、中、重、极重度贫血,轻度至中度贫血相关的症状可能会对人的正常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极重度贫血会危及生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实验室检查以评估贫血的原因。
常见引起贫血的化疗药物如:顺铂、多西他赛、拓扑替康、紫杉醇等。
处理:1.输注红细胞;2.促红细胞生成素用药方法:50-U/kg,每周3次;4-6周为1个疗程,当血红蛋白80g/L或红细胞压积高于40%时应停用。3.补充铁剂
1.3血小板减少症
当血小板计数≤50.0×/L时,存在中度出血的风险。而当血小板计数≤10.0×/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极高危险性。
常见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如:达卡巴嗪、卡铂、5-氟尿嘧啶等。
处理:
1、输注血小板:当伴有出血;或无出血,但血小板10.0×/L
2、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于不符合血小板输注指征的患者,应在血小板计数<75×/L时应用。用药剂量为U/(kg?d),1次/d,连续用药。使用过程中监测血常规,一般2次/周,特殊患者可根据情况隔日1次,当血小板计数≥×/L或血小板计数较用药前升高50×/L时,应及时停药。
3、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用药方法:推荐剂量为25~50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用7~10d,至血小板计数≥×/L或血小板计数较用药前升高50×/L以上时停药。
No.2
胃肠道反应
2.1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不仅会让患者感到不适和衰弱,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降低其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疗效。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恶心和呕吐有三个阶段。预期的呕吐发生在给药之前,急性呕吐发生在治疗后的最初24小时内,而延迟呕吐发生在治疗之后的24小时内。
常见易引起恶心呕吐的化疗药物有:
顺铂、阿霉素、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
常见的止吐药:
1.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多拉司琼、帕洛诺司琼等。
2.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
3.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甲氧氯普胺
恶心呕吐的患者生活上应该注意: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呕吐发作后更应进行良好的口腔护理;如果患者躺在床上,尽量侧躺,防止吸入呕吐物。化疗间歇期适量锻炼,可采用慢走、打太极拳等方法进行锻炼。
2.2口腔溃疡
接受化疗的患者中口腔疾病很常见。如果一旦溃疡,则粘膜可以继发感染,从而成为全身性感染的门户。这会导致口腔炎,吞咽困难,腹泻,口腔溃疡,食道炎和直肠炎,并伴有疼痛和出血。
常见导致口腔溃疡的化疗药物: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伊立替康等。
处理:
1.加强口腔清洁的护理
2.口腔低温使用冷刺激,收缩口腔黏膜血管,降低黏膜组织的氧含量,减少化疗对黏膜的反应,从而保护口腔黏膜。
3.使用复方漱口液含漱(可选用:5mg地塞米松+μgG-CSF+mL生理盐水,低温冷藏保存。)
2.3腹泻
腹泻的后果包括脱水,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流失以及对患者心理的有害影响。
常见引起腹泻的化疗药物: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甲氨蝶呤、紫杉醇、阿糖胞苷等。
处理: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腹泻的轻重选择洛哌丁胺、蒙脱石散、奥曲肽等药物
No.3
皮肤毒性
皮肤细胞增殖比较快,容易受到细胞毒性药物的损伤;另一方面,皮肤细胞也表达和肿瘤细胞类似的表面受体抗原,容易受到靶向制剂的攻击。
因此,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皮肤毒性。如皮疹、皮肤瘙痒与干燥、脱发、指甲改变、手足综合症(感觉迟钝、触物感痛、红斑、麻木;水泡、脱皮、结痂、溃烂,甚至皮肤坏死)等。
常见引起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紫杉醇、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等。
处理:
关键是保湿,全身涂抹保湿霜;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使用水性的、不含酒精的沐浴产品;使用帽子减少脱发;对于指甲改变,注意保湿的前提下,外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EffectiveManagementofAdverseEffectsWhileonOralChemotherapy:ImplicationsforNursingPractice."EuropeanJournalofCancerCare,():12-20.
"ToxicitiesofAnticancerDrugsandItsManage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BasicClinicalPharmacology,():2-12.
"AftershocksofCancerChemotherapy:ManagingAdverseEffects."JournaloftheAmericanAnimalHospitalAssociation,():1-7.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中国医刊,,43(4):65-66.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版)”,,12(1):51-58.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年版)“,,46(17):-.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nteecseating.com/zcyzlff/6975.html